以创新为笔,打造文化传承和科技跨越的人才答卷

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数字光影下栩栩如生的汉代陶瓷娃娃、虚拟现实再现的孔子讲学场景、XR技术穿越的梵高艺术世界……当古老的文脉与最先进的科技相遇时,一场缓慢的革命正在中华大地上悄然发生。这不仅是文化表现形式的创新,也是人才和创新驱动的一大进步。我们正在见证新时代的文化遗产和技术进步如何在人才的著作中被重新定义并栩栩如生。文化的传承绝不是简单的复制过去,而是在时代背景下创造性地变革、创新性的发展。山东省开展“齐鲁C“文化基因解码与利用工程”,打造“齐鲁文化大模型”,在数字空间中复兴工匠精神。青岛利用裸眼3D、建筑投影秀等技术,将百年老街打造成沉浸式文化体验,客流量倍增。这些实践深刻表明,只有以科技为笔,才能“唤醒”沉睡的文物,为抽象文化“赋予生命”,真正融入将历史的回响融入现代人的精神世界,是数以千计根植于文化与科技交汇的创新人才,他们熟悉传统文化的精髓,掌握数字技术的密码,这是推动文化“双创”的基础。唤醒齐白石的水墨画,到海尔、歌尔等将文化元素融入现代制造的企业,这些成就的背后是一支兼具人文素养和技术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他们用自己的创新成果像羽毛笔一样在文明的长卷上泼墨,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伟大篇章。人力资源的增长离不开培育创新生态。当前,国家正在加快构建教育、科技、人力资源一体化推进合作机制,加强国家“双一流”大学和交叉学科中心建设,促进战略科学家、尖端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和高素质人才培养。政策层面,提高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等措施,加大对特色创新产品的公共采购力度,支持青年人才创新创业,不断激发人才活力。形成了“阳光雨露”充沛、“土壤基础深厚”、“物种多样”的创新型“生态雨林”,为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不断提供智力支撑。更有趣的是,中国的创新之路正在从“跟随”走向“引领”。在6G、脑机接口、量子信息等前沿领域,中国不仅参与国际标准制定,还开始输出技术范式和解决方案。其背景是独特创新能力的提升、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强化以及国家战略人力资源的系统配置。当文化自信、科技自信独立自主与自力更生同频共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将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展望未来,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如火如荼地展开。只有继续以创新为笔,壮大高层次人才队伍,才能在文化传承与科技跨越的伟大故事中写下更加美好的答案。愿所有有志于振兴文化、报效国家的人才都能通过科技在这片热土上展示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价值。我们的文明之光必将照亮广阔的未来。 (谢丹)来源:中国青少年网

推荐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