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这是当今机器人世界的焦点。今年9月,被誉为国内最大的仿人机器人培训中心的北京仿人机器人数据培训中心正式开始运营。在网络上,有网友称其为“机器人幼儿园”。在目前开放的6000多平方米的空间里,人形机器人在训练员的指导下,像孩子一样模仿人类日常生活中的基本动作,其数据被一一准确记录。 2025年全国大会上,“实体智能”和“智能机器人”首次作为今年的重要议题列入政府活动报告。在业内,今年被视为人形机器人商业化量产的“元年”。然而,仿人机器人要真正走进生产和人类生活,很多应用场景都需要进行培训,各类机器人培训中心在各地不断涌现。他的国家。训练场分为两层。就像科幻电影中一样,你在明亮的灯光下环顾四周,看到一排排灰色和黑色的机器人和配备虚拟现实设备的工作人员充满了你的整个视野,大大小小的屏幕上闪烁着各种报告和图表。数据采集区的空间被划分为多个单元,每个单元都一一重构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实际遇到的场景,比如书架上的书籍分类、厨房里的蔬菜切割和分类、汽车行业生产线上的零部件和设备、超市摊位上的拣货配送等。 …围绕智能工业制造、智能家居、服务医疗、5G融合四大类,共16个细分场景,涵盖从智能制造到社会服务的综合应用领域。每个单元都可以随时调整和拆卸,通常需要更换和更换几天甚至几小时内就可以调整。 “就像教孩子走路需要大量练习一样,机器人也需要在不同场景下反复训练才能变得更聪明。”培训中心的技术代表表示:“培训中心旨在解决机器人行业目前面临的数据短缺问题。”报道称,这里的数据取自机器的实际运行情况并交叉引用。支持主体之间、场景之间的迁移和使用。通过“采集清洗”、“清洗、标注、导出”流程和三项质量评估,每年可生成超过600万条高质量数据。该训练营将与苏州、济南、合肥、郑州等地区的训练营对接,形成全国数据中心。月数据生成能力预计达到5000小时,有效解决行业面临的数据质量差、获取率高等问题安置成本和迁移困难。目前,实践场共有员工110人,大部分是2000年以后出生的、来自全国各地的,其中以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和大学生为主。人群中,20岁的石炫宇熟练地戴上虚拟现实设备,抓起一旁的遥控器,命令机器人将炒锅放在煤气灶上。这些动作在机器人训练过程中被逐步分解和量化。通过组合几个步骤来完成数据训练:找到锅,抓住锅的手柄,然后将其举到炉子上。每一次尝试,即使是最轻微的颤抖,都会被准确记录。机器人接受的训练越多,它就会变得越熟练,也就越像人类。这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石玄玉在四天内将这个简单的动作做了一千二百五十次。 “这是我第一次背这样的锅他坦言,未来,我希望看到我的影子出现在机器人的具体动作和习惯中。随着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机器人训练师、数据录入审核员、机器人运维人员等新职业正在成为年轻人新的就业选择。从专家的角度来看,他们的工作本质上是为机器人“翻译”人类世界,通过收集信息并分解为机器可理解的数据语言。在王鹏晓看来,除了机器人培训师之外,数据录入审核伙伴也会每天审核通过智能设备采集到的大量数据,识别并改进预期的标准化内容。现在不需要大量的学术训练,但需要更多的耐心和细心。 2005年出生的他目前是河北工业大学大数据专业四年级学生,9月份来到河北工业大学实习。他相信,未来机器人将更多地出现在人类生活中。如果有机会,我会考虑毕业后留下来工作。同样是2000后的向敏君目前负责训练场的机器人维护工作。从焦作工商学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毕业后,他在上海接受了一份卖宠物的工作,但觉得这份工作的收入不够稳定。之后,他申请了一份在线“数字收藏家”机器人的兼职工作,一步步进入这个行业。在他看来,机器人现在是一个热门话题,这个行业将会更加火爆。未来我打算更深入地研究这个领域d 获得更多经验。尚明军认为,机器人正在快速迭代,只有掌握更多的维护技能,才能成为这个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大多数员工一样,26岁的张雨欣自8月份培训中心成立以来就一直在培训中心工作。作为一名接待员,他亲眼目睹了这里如何在短短一个月内从一栋破旧的建筑“变身”成今天的样子。他的笔记本上写满了出访记录和未来出访计划,包括去政府机构、大学、媒体、跨国公司……(中国青年报记者 赵迪)
(编辑:何欣)